
績效衡量到人生體悟:行銷、管理與成長
2025 Aug 17 職場二三事
剛出社會時,前輩曾和我分享過一個情境:
假設你開了一間公司,員工配置是:行政總務、設計、工程師、業務各一人,加上你自己,共五個人。每人薪資五萬,公司租金五萬,而每接一個專案的成本是五萬。那麼,該如何衡量每個人的績效呢?
我試著計算:固定管銷成本是30萬(薪資+租金),加上專案變動成本5萬。換句話說,業務每個月至少要接到一個35萬的案子,才能勉強維持收支平衡;設計和工程師則必須在一個月內完成一個這樣的案子,才能說得上有績效。
如果想讓公司賺錢,有兩種方式:
增加業務數量 —— 若多請一位業務,而設計和工程師能消化多出來的35萬案子,公司就能額外賺25萬。
提高單案金額 —— 若業務能一次接到60萬的案子,公司同樣也能賺25萬。
在第一種情況下,業務達成的是「7倍薪資」的價值,但設計和工程師卻要達到「14倍薪資」的產出,自然應該給他們更多照顧。
在第二種情況下,業務、設計、工程師都做到「12倍薪資」的成果,這才能算是真正的「同工同酬」。
至於行政總務與老闆的貢獻,較難直接量化。行政總務無論公司大小都必須處理所有雜務,而身為老闆,我除了扛責任,更要確保大家能在相對愉快的環境中工作。
這樣一來,每個人都有了「數字」作為衡量基準,事情的先後與價值也更清楚了。
業務角色的衡量
35萬:基準線,只是活下去。
30萬:仍需執行,但若能壓低成本,算是平盤。
20萬:老闆得勒緊腰帶、求租金緩衝。
15萬:行政總務甚至老闆要自己動手。
10萬:趕快換業務才有救。
低於10萬:不如不要接,乾脆收攤。
執行角色的衡量(設計與工程師)
做不好,內部就卡關:需要檢討當初的用人決策。
過了內部卻過不了客戶:成果不穩定,隨時可能被替換。
穩定完成專案:可貴的實力,要好好珍惜。
又快又好,還能帶來加值:客戶回頭率高,甚至追加預算,這種人才就是公司的關鍵核心。
工程師的標準基本與設計相同,但若還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,更能省下一位PM的需求。
我的心得與領悟
當時我的職務是「行銷」。但在這整個情境裡,卻完全沒有被提及。
那時常聽到一句比喻:「業務是陸軍,行銷是空軍。」或「業務打戰術,行銷定戰略。」然而,直到六七年後我才真正理解——行銷若與業務脫節,就只是一個成本單位,與行政總務無異。
唯有當行銷能用一份成果抵上數十個執行,或一句話抵上數十個業務的努力,才配得上「行銷」這個角色。
同樣的,當能以管理帶動營運,才稱得上「管理」。
如今,不約而同有人提醒我:「你快四十了!」
我慶幸自己仍少有中年感,並且每天都能學到新事物。雖然過去一度反感「正面思維」這個詞,但在奔四的此刻,我更懂得:唯有積極、正面、充滿能量的自己,才能幫助更多人,成就更多事。